热线电话 15810593713

政策解读

读懂《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4日  阅读次数:   次

以文化引领、产业带动、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制定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促,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文化引领,产业带动。

2、农民主体,多方参与。

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4、科学规划,特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汇聚和培育一批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推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 

重点领域

一、创意设计赋能

1、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向乡村拓展业务,为乡村提供创意设计服务。

2、鼓励创意设计、规划建筑、园林景观等单位,参与乡村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美丽庭院。

3、鼓励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为乡村建设提供支持。

4、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

5、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挖掘特色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文化内涵。

二、演出产业赋能

1、依托演出企业、演出团体、艺术院校,指导乡村开发演出项目、培养乡村文艺演出队伍、发展提升舞蹈、戏剧、曲艺、游艺、杂技等业态。

2、依托乡村传统演出团体及其骨干人员,积极开发武术、舞龙、舞狮、锣鼓等特色民俗表演项目。

3、依托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旅游演出项目。

三、音乐产业赋能

1、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类行业组织,深入乡村采风、创编、展演,创作一批优秀音乐作品。

2、加强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活化利用。

3、鼓励各地提升乐器制造业专业化、品牌化水平。

4、推动乐器生产向乐器文化拓展。

5、发展音乐培训、互动体验等复合型业态。

6、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音乐节、音乐会、音乐园区(基地),打造音乐主题特色文化乡村。

四、美术产业赋能

1、发挥美术工作者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乡土文化传统发展美术产业。

2、鼓励各级美术院校、画院、美术馆,设立乡村写生创作和展示基地,打造乡村摄影基地。

3、提升农民画师、雕塑师等人才的创作水平。

4、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5、推动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

6、鼓励兴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创馆。

五、手工艺赋能

1、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2、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纺染织绣、金属锻造等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时尚元素提升手工艺发展水平,推动特色化品牌化形成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

六、数字文化赋能

1、数字文化企业要发挥平台和技术优势,创作、传播、展示、销售乡村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规划开发线下沉浸式体验项目。

2、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知识服务、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视频要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带动地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

3、社交电商、直播卖货要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

七、其他文化产业赋能

1、打造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

2、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弘扬茶、中医药、美食等文化,开发大众康养、休闲、体验产品。

3、发展特色文化制造业,开发传统文化节日用品、特色文化产品。

4、各地发掘乡村传统节庆、赛事和农事节气,培养地方特色节庆会展活动。

5、建设优秀农业文化展示区,深化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6、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入艺术机构,市场化运营特色艺术节展。

八、文化旅游融合举措

1、创意设计、演出、节庆会展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2、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计划行动。

3、培育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

4、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

5、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

6、全面推进“创意下乡”,提升旅游商品开发水平。

政策举措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支持各地引进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当地小微文化企业和工作室、个体创作者。

2、推广“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合作社、协作体和产业联盟发挥积极作用。

3、建立完善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

4、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企业库。

二、建立汇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

1、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

2、实施文化和旅游创客行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3、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

4、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5、鼓励普通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研究机构在乡村设立文化和旅游类实习实践实训基地。

三、加强项目建设和金融支持

1、遴选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2、国家开发银行,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对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提供包括长周期、低成本资金在内的综合性优质金融服务支持。

3、鼓励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创新产品,为乡村文化和旅游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

四、统筹规划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产业用地政策)
 
1、加强自然环境、传统格局、建筑风貌等方面管控,注重生态优先、有序开发,合理规划布局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

  2、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探索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机制。

  3、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文化和旅游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在完善审批程序、严格用途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相关重点设施、项目的用地支持。

  4、鼓励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再利用的方式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

  5、文化和旅游项目中,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改变原用地用途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

  6、结合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的业态特点,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新方式,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

  7、在村庄建设边界外,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时,除依法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的士地外,可将建设用地批准和规划许可手续合并办理,核发规划许可证书,并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

  8、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探索支持企业和个人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渠道,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文化和旅游经营活动。

  9、鼓励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经营实行长期租赁或先租后让。

  10、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业态。

组织实施

一、地方各级文化和旅游、教育、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各级机构
  1、加强部门协同,协调各方力量,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

2、因地制宜开展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建设。

  二、东部地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
  1、引导文化和旅游企业到西部地区开展投资合作,助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

  三、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
  1、遴选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市、区),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

四、加大在国际舞台宣传力度
  1、对外讲好中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故事。

五、鼓励文化和旅游领域智库、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各类公益组织、公益基金等
  1、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

  六、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
  1、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做好协调、推进、总结、评估等工作。

(来源:规划中国 文化和旅游部门政府门户网站)

本网新闻与文化传播中心:唐宗媛,内容整合


1581059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