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15810593713

专家观点

李东:聚焦智慧社区 逐浪发展蓝海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3日  阅读次数:   次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本质上作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一方面彰显了国家对于“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发展布局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则体现出社会发展到某种程度的必然选择和演化。智慧社区指基于互联网(5个)、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系列新时代技术之上,以云计算为核心,以硬件设备为载体,以大数据为驱动,以社区的人本化、民主化需求为导向,通过利用各种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的技术手段,围绕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展开,整合、优化、分配、链接、传递社区现有的各类资源,提供面向政府、物业、居民和企业等多种主体在内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类应用,从而大幅度提升服务质效、高效统筹资源分配,进一步满足居民需求、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进行社区营造,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方式的突破创新,并最终推动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和谐发展。

从实践中谈,智慧社区进一步梳理、优化了作为“地域共同体”的传统社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服务。一般而言,社区治理与发展的根本侧重点离不开“人”,即社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人(力)”的支持与努力,而“人(力)”核心要素则主要由“社区居(支)委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公司”三方构成(存在“物业”或“业委会”缺乏的情况),三者相互区别、相辅相成,而三者之间配合、联系紧密程度直接关系到社区治理与发展效果的好坏。传统社区的运转与维系仅能依靠“人(力)”,其在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时相对而言效率低下、质量不佳。而智慧社区的建设与应用,在“人”这个根本要素中加入了以“智慧”为前缀的“粘合剂”——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的优势,不仅使得三方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还明确、强化了“行业主管部门”、“服务商(社区建设、服务提供者,如物业等)”等两大主体的权责与联系,最终优化重组形成了“行业主管部门”、“社区主体”、“服务商”三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新格局。随着智慧社区的建设,社区服务更加高效高质、社区生活更加智能便捷,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更加得到倍增。

智慧社区将传统社区所提供的服务或者所具备的功能进行梳理和补充完善,并划分为“政务、服务、商务、家务”等四个维度,亦可归纳成9大应用场景,分别是“邻里、教育、创业、建筑、服务、治理、交通、低碳、健康”,具体细分为以“养老、托幼、安防、物业服务、文化建设、邻里共享”等为代表的41个子项,其涵盖了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因而在充分满足居民需求、提升服务质效的同时,赋能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的精细化、现代化。

那么,智慧社区的建设如何推进才能科学可持续?

第一,优化智慧社区建设的顶层框架设计

顶层设计是一套复杂而精密的体系,其主要包括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指导规划、法律政策、预期效果等建设与发展的各个维度和方面,简单来说,顶层设计是智慧社区未来发展的引领与保障。但就现阶段而言,智慧社区的顶层框架设计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其体现在进行微观层面的智慧社区建设时,一方面缺乏统一的统筹规划与部署,且存在对于当地实际情况的把握程度不够、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位等问题,以至于在后期运维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阻碍。另一方面智慧社区的建设过于局限,即更多地聚焦于社区内部的建设与发展,却忽略了与外部环境的深度联动,也忽略了居民的需求,从仅在社区内部得到解决,逐渐发展至需要与外部资源进行互动,才能更好地得到满足的变化。此外,智慧社区在整体上发展至今已具备相当成熟的技术基础(硬件设备与软件设施),但由于“信息孤岛”的出现造成了无法为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甚至于负担倍增的尴尬窘境。因此,优化完善智慧社区建设的顶层框架设计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更是贯穿智慧社区建设总过程始末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

第二,鼓励相关利益主体积极参与智慧社区建设

智慧社区的建设及后续运营发展过程是一个多方联动、紧密协作的过程。从纵向看,本文将参与到智慧社区的主体大致可分为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基层治理单元、社区组织与个人。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对智慧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承担着引领责任,并对于自身下沉到基层社区各领域业务进行指导与监督,同时能给予资金、政策或其他方面的支持;基层治理单元主要是指街道与社区这一级单位,其中社区承载了上级部门绝大多数的业务服务;社区组织与个人,则主要由社区内的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建设者(智慧社区建设公司、物业公司等)以及居民。但就目前而言,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沟通互动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而一旦上级(行业)主管部门不去积极主动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那么智慧社区的发展必然脱离实际甚至脱离既定轨道,其结果是灾难性的;身为基层治理单元的街道和社区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且以被动的姿态服务社区居民,不但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居民获得的更多的是负面体验感,智慧社区的建设便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作为最基础、最重要元素的社区组织与个人,如若不能积极投入社区的建设与治理,那么社区居民的需求就难以被发掘、服务者提供的服务便会存在偏差,整个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甚至于“流于表面形式”。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并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才能真正使得智慧社区形成生态闭环,其发展方才具有可持续性。

第三,构建完善成熟的评价反馈体系

现阶段智慧社区的建设尚处于“试点期”,其在于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很多内容都是一种尝试和创新,但这种尝试和创新是否真正为社区居民所需要,是否真正满足了需求,是否真正带来了便利,仍需要一套量性、质性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评测,而其中居民作为直接受益群体所反馈出的真实感受则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标准。据调查,目前针对智慧社区的评价反馈是零散的、仅聚焦某一服务事项或领域的,其本身具备不可复制性。通过这样一套体系,一方面能促进智慧社区的发展模式不断改进优化,另一方面能通足够量的反馈数据来影响制定智慧社区的建设标准,为将来构建一套统一完善的智慧社区建设标准夯实基础。

智慧社区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出现的,其代表着我国在基层社区治理领域所谋求的新的发展,同时也是人民生活诉求变化的最直观体现,建设好智慧社区,有利于提升社区生活的环境和质量,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开辟属于新时代的价值蓝海!

(作者:李东,系湖南省智慧社区研究院院长)


1581059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