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15810593713

专家观点

用法治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次数:   次

(《中国人大》记者于浩)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中国的山乡田园,一场历史性的接续奋斗,正在全面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法治是重要保障。10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作了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王晨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20214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自202161日起施行。20215月,栗战书委员长出席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座谈会并讲话,对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明确要求。法律颁布实施仅一年多时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即于今年6月至9月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目的是为了在法治轨道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地见效。

全面振兴乡村取得新进展

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把法律确定的重大原则、重要制度、重点要求落实到"三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紧扣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的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立法目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法律规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振兴乡村取得新进展。

报告介绍了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实施的基本情况:一是健全乡村振兴推进机制。目前,全国有15个省区市制定了与法律相配套的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各地各部门通过依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实施报告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推进乡村振兴责任有效落实。

二是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共建设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00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遴选推介11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0个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44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各地各部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

三是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已由2017年的13432元增长到2021年的18931元,2021年全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人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高6.4个百分点。各地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不断向前迈进。

四是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保障。各地各部门推动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是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目前全国累计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万个,已将487个村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819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建成606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单馆。各地各部门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度和可及性,在保障乡村发挥好文化传承功能的同时,赋予乡村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六是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加大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在长江、黄河流域建设65个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签订13个跨省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累计完成19.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95%的村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7.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约28%,1000多个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整治。各地各部门始终保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定力,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七是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积极推动乡村规划编制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国约14.4万个村已经完成或正在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截至2021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48亿人,今年国家再次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有18个省份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当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目前全国共培育农民合作社223.8万家、家庭农场390万个、社会化服务组织95.5万个。各地各部门积极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当前乡村振兴仍有难题待解

在世纪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等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面振兴乡村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面临新挑战。粮食供需紧平衡态势仍将长期存在,还存在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他农作物与粮食种植争地等问题,作为油脂、豆粕主要来源的大豆多年来产需缺口较大,进口量居高不下,国内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全面振兴乡村的产业基础不够牢固,农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乡村特色产业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支撑、市场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是推动农民收人持续稳定增长面临一定压力。受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仍面临一些困难。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带动农民增收乏力,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低于5万元的占40.8%

四是农业绿色生产和农村环境整治还要持续发力。打赢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任务依然艰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化肥减量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需要制定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举措,耕地土壤污染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升,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需要加快推进。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五是乡村建设的短板和弱项需要加快补齐补强。依法编制村庄规划的规定还需进一步落实,部分地方"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编制进度缓慢和质量不高问题并存。农村地区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仍然滞后。

六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强化人才支撑。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向流入城市,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农村"空心化"现象普遍存在,乡村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无人可用、无才可选成为制约全面振兴乡村的突出问题。

七是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还需健全完善。在工作机制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还未严格按照乡村振兴促进法第70条、71条的有关规定,向本级人大和上级政府汇报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情况。在工作力量配备方面,基层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工作队伍的人员编制、数量与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任务不匹配,"小马拉大车"是普遍现象。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存在中长期贷款不足、农村信用体系覆盖面窄、涉农贷款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还需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依法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还未能充分利用。

报告建议,进一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制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促协调,推动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坚持把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发挥乡村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全面振兴乡村的核心,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打通利益链,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坚持把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让良好生态成为全面振兴乡村的重要支撑。坚持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基础设施城乡互联互通、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坚持把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坚持内育、外引并举,构建乡村本土人才、引进人才、专业人才共同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坚持把加强监督检查、落实扶持政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形成全面振兴乡村的工作合力。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对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第一时间外出考察视察,重点就是乡村振兴。"李飞跃委员说,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乡村振兴、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

李飞跃认为,乡村振兴促进法定位为"促进法",其法律规定重在综合性和基础性,对乡村振兴法律制度和整体框架具有指导作用。为增强其可实施性,除地方性法规与国家相关法律相配套外,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配套规范尤为关键。建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督促国务院尽快提出与乡村振兴促进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有计划地加快制定出台,有些也可以授权地方立法或出台相关政策。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清华也建议,建立健全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统领,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文件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法律制度体系。对已经形成共识、列入制定计划的要加快进度,对实践发展需要、群众热切期盼的立法呼声要尽快研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强化人才支撑是乡村建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白春礼委员认为,改变人才单一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现状,要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群体进行人才引进。对高校毕业生,要以培养新型农民、农村创业人才、基层党政干部为主要目标,畅通人才回流渠道。对乡村创业人员要完善小额融资、人才创业保险等政策支持,提供适宜的创业环境和扶持政策。对城市专业人才应当有规模、有计划地组织此类人才通过下乡挂职投资兴业。此外,还可以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人才资源,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将农业生产或科技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带回农村。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杨志今委员建议,一是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导。目前,振兴乡村迫切需要一大批复合型的高素质乡土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专业技术,而且要掌握市场规律,同时还能够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引导和带领农民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可以开展"学历+技能+创业+文明素养"的综合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拓展农民生产技能。二是要注重引进和留住人才。进一步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力量,解决好乡土人才在安居、子女教育、投资补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发挥好乡贤们的独特作用。主动收集乡贤们关于家乡建设的真知灼见,创造良好的乡村创业环境和文化环境,吸引和支持有各方面实力的乡贤回乡二次创业。

"这些年来一些地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典型还不少,这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乡村振兴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另外一方面,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说到底是年轻人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呼唤着年轻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巴音朝鲁建议,拿出一些更具体的引导鼓励政策措施,包括资金项目技术、职称评定等,给乡村振兴带来一种新的动力、新的活力、新鲜血液。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鹿心社认为,从持续推进法律实施的角度,第一,持续抓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抓好科技支撑,从优良品种、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加强支持。要加强组织引导,抓好生产经营,包括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养,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要抓好精深加工、储运以及与市场的对接和营销服务,使农民在种好、养好的基础上,能够卖得出、卖得好,增加附加值,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农民的口袋鼓起来。第二,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村、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文明水平,丰富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民族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教育逐步富起来的农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第三,持续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补齐乡村建设的短板,加强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特别是要针对现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低的突出问题,分区分类研究治理的途径、技术、方法,切实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率,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在审议执法检查报告中,彭清华认为,要通过严格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回答和破解"为谁振兴、靠谁振兴"问题,真正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


1581059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