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统筹设计,强化“四项机制”抓机制
一是成立一个乡村建设工作专班。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对乡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举全市之力推进乡村建设工作。2022年7月调整优化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党委、政府主管副职担任副组长,28个涉农部门为成员单位,完善了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先后召开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推进培训会等专题研究推进乡村建设16次。为强化工作实效,成立由市委副书记牵头的乡村建设工作专班。市发改委、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等16家为成员单位,形成齐抓共管,分工明确,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二是制定一个行动方案。先后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责任分工方案》。2022年8月,在反复征求各行业部门和县(市)区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佳木斯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3个牵头行业部门出台了落实性相关具体行动方案,进一步强化了市级对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为确保工作提升有效落实,市委将乡村建设清单列入全市66项重点工作任务强力推进。三是编制一套乡村建设综合规划。坚持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做到“市级调度、县市统筹、齐抓联动,分步作业”,综合考虑全市各县(市)区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结合县(市)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10个县(市)区57个乡镇173个村村庄分类布局,编制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135个。将村庄、产业、土地、旅游、环境、公共设施配套“六规合一”,以景点的要求建设乡村,并注重点面结合。坚持无规划不审批、无审批不开工,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在点上坚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持东北地区原生景观和村容村貌;在线上统筹推进打造乡村旅游经济带、现代农业示范带、兴边富农发展带3条乡村建设示范带;在面上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造村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从而实现点的突破、线的连通、面的覆盖,以点串线、以线拓面、遍地开花。四是建立一套推进管理机制。坚持严把乡村建设项目库质量关和后期管护机制的完善,有序高效推进乡村建设。强化项目前期储备论证,推行群众“下单”、政府“买单”,针对群众最急需的项目和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优先排号、及时投入建设“销号”。严格执行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的原则,在县一级建立乡村建设电子项目库,对各县(市)区乡村建设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审核,确保年度实施项目全部出自项目库,并充分体现村民意愿。开展项目施工进度月调度,实现项目现场实地踏查全覆盖,督促各县(市)区加快推进项目施工进度,确保当年项目当年完工,及时发挥作用。目前,全市在库项目502个,2022年度实施计划项目191个(其中,中、省衔接资金用于乡村建设项目76个,已完工61个)。制定《佳木斯市关于实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能力提升行动工作推进方案》,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水电路气信以及公共人居环境、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能力提升行动。有效发挥村公益岗位和网格员作用,切实建立起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系,全市各县(市)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类别16类,管护项目9488个。
突出资金保障,拓宽“四项渠道”抓投入
乡村建设关键靠资金、靠项目。按照《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全市采取多种渠道强化资金投入力量。一是统筹政府资金投入。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乡村建设投入保障的相关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保障机制。明确规定县一级强化乡村建设项目资金统筹,防止出现重复投资、使用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各县(市)区按照规定使用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同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强乡村建设布局、建设任务、年度计划的统筹投入。目前完工项目61个,投入资金12394.46万元。二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强化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围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前提下,根据借款人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项目投资回报周期等,探索开发合适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加大对乡村道路建设、供水工程改造、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投放中长期贷款。三是鼓励企业社会乡贤资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管好用好中央定点帮扶县的各类资金。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升村民、市民建设家园和故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感召更多人关注乡村、支持乡村、建设乡村。一年来,全市各地共筹集中央定点帮扶资金、社会企业赞助、村民乡贤等捐赠乡村建设资金累计近百万元,有效缓解资金紧张问题。四是动员农民出工出劳。乡村建设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让农民群众成为建设家园的主体。佳木斯市积极推行“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的引领机制,和群众算准“政治账”、算清“经济账”、算好“社会帐”、算通“生态账”、算明“文化帐”,使群众看到乡村建设的实际效果。汤原县按照“政府帮物料、支部带队伍、群众出人工、社会献爱心”的思路,先后建设完成道路硬化、污水沟涵管安装等工程;桦川县广泛开展“五分钱工程”,每个村民每天筹集5分钱用于环境整治,提高村民参与度,达到显著效果。全市依靠以工代赈、农民投资投劳、农民自建自管等方式,节约乡村建设资金约1101.28万元。
突出重点内容,开展“五项行动”抓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