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15810593713

专家观点

汪光焘: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8日  阅读次数:   次

专家简介:汪光焘,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原建设部部长。历任徐州市副市长、国家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国家建设部总工程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长、北京市副市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编者按

2016年12月29日下午,汪光焘教授在同济大学文远楼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型城镇化》的讲座,讲座由张尚武教授主持。

汪光焘教授的讲座内容很丰富,从城镇化的宏观战略和研究,谈到小城镇和乡村,将核心内容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发展的思想理念转变

讲座过程中,汪教授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生产力水平,还要转变发展的思想理念。

通过梳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汪教授认为尽管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格局的变化,但经济格局的改变必然影响城镇化格局,因此规划学者要特别注意研究供给侧改革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实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要特别注意人口格局,尤其是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和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发展阶段,要研究土地效益、空间格局、服务水平和历史文化保护等问题;要研究“三降一去一补”如何实现,关注农村结构性改革、金融投资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城市群内部的产业结构和住房结构等新问题。

供给侧改革阶段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要重点研究城市定位、人口转移和土地利用等三个最基础的问题。

在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发展阶段,要重新反思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的定位问题。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要研究劳动力的转移、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以及劳动力素质提高等问题。在土地利用方面,要研究去库存后的工业用地如何处置,现有的土地储备制度下居住结构难以调整,如何使之和去库存以及农民的市民化相结合。

因此,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要求是:按照规划法的本身要求反思规划,把规划当成公共政策而不是技术规范,把土地利用方式与生态系统理念结合,反思现有的规划理念、规划编制方式,研究规划和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物种的生存环境等问题。

近期要研究新城、新区规划与建成区在人口、土地利用、建设标准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梳理已批准和正编制的总体规划,研究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方向。

谈小城镇的发展



在谈到小城镇的发展,汪教授提到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的很多问题:我国农业人口基本是稳定的,新增劳动力都进城了,但县城的人口增长在下降,劳动力红利已经几乎走到尽头,对我国的小城镇发展十分不利;在城市里,农民工在上学、就医、养老、就业、保障性住房都没有得到市民的待遇,农民工的市民化没有解决,现在的城镇化还是候鸟式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三、四线城市的居住库存量很大,服务设施不健全,城镇化质量差距很大;很多城市土地收入占地方收入50%以上,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土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改善。

然而,劳动力流动趋势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往的“跨省流动到东部地区”转变为“回省”,省内就业的趋势开始出现了,为小城镇提供了条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部分外来人口回流,产业是这样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小城镇要恢复风貌发展旅游,更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有产业发展,要把农民的市民化当成重点研究,研究城镇体系中大中小城市的定位,以及小城镇的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人才链,让小城镇补短板,产业落地,能够让农民留下

汪教授认为三、四线城市靠卖房子难以实现去库存,农民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应该考虑租赁市场和产业结合,政府和企业联合发展租赁房地产而不是简单的卖房子,让农民在城市有一定资本积累后,发展一些小工业、小产业,甚至培育骨干产业带动地区发展。房地产问题和人的去向问题关系很大,房地产问题的本质是土地利用问题,而土地利用问题的本质是财政金融问题,在财政金融问题的背后我们要研究如何处理规划和政府的关系

谈农村的发展

当谈到农村的发展,汪教授认为目前的很多问题在于在用城市方法研究农村的建设用地,诸如大拆大建、建高楼小区。实际上,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很多机遇,我国已经有40%以上的承包地流转,形成规模生产。把土地承包出去的农民可以通过进城打工增加收入,希望三、四线城市能够发展产业并发展房地产租赁市场,让农民不要“光屁股”进城。在三类用地(农村宅基地、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方面,要研究集体非耕地的流转问题,把使用权转移为农民的资产,促进集体非建设用地办企业和合作经营,降低集体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本文根据录音笔记整理,未经汪教授审核)


1581059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