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15810593713

专家观点

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次数:   次

杨英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攻坚战、总体战,迫切需要广大领导干部运用科学思维,提高能力素质,不断增强全面助推乡村振兴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幸福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要站得更高一些。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从政治上、全局上部署推进,做到高瞻远瞩、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看得更远一些。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要提高观大势的能力,科学地分析预见乡村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对策措施。要谋得更深一些。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现实前瞻长远、从局部把握全局、从现象透视本质,把眼前需要与长远打算统一起来,做到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

提高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能力。加强对历史的学习,深刻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当前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党的百年乡的辉煌历程表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依靠不断推动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取得国家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百年乡的历史经验表明,必须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群众在革命、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组织农民、引导农民,走联合合作发展的道路;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好农村农民的土地产权问题;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百年乡现实实践表明,当前,就是要不断巩固拓展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兜底保障;采取务实有效举措接续推进已脱贫地区发展,激发内生动力,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乡亲和美幸福。

提高解决矛盾的辩证思维能力。正确分析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解决矛盾问题,谋划推动乡村振兴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乡村振兴是国家长期战略,是以乡村“五大振兴”为主的系统工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一家一户的振兴,就没有乡村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坚持寓振兴于农村,寓振兴于家庭,寓振兴于每一个农民,寓振兴于每一件事情。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又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既要加速补上这块短板,又要充分利用这个巨大发展空间,坚持稳字当头,在思想上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在行动上必须有时不我待的要求,事情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处理“实”与“虚”的关系乡村振兴,离不开物质要素的支撑,更离不开精神文明品味的提升,特别是人的能力素质的振兴。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物质资源支持乡村振兴,以最大限度保证乡村振兴的物质要求。乡村振兴又离不开人的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广大农民素质如何,是决定乡村能否真正振兴的根本。持续落实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 采取本土培养一批、定向输送一批、机关选派一批等方式,着力为乡村培养、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科技文化水平,动员激发他们积极投身家乡建设。

提高驱动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对新理念、新阶段、新格局的学习研究,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培育和带动更多人才、资金和技术投入到农村改革创新中来,凝聚起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不断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知识产权助力“三农”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运用创新思维应对新挑战、满足新期待和开拓新局面。不断革除一切阻碍制约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以创新精神建立一套衔接前后、连接城乡、和谐工农、融合发展的政策框架。不断强化适应乡村发展需要的制度自我完善功能。不断实现制度自我完善,以更大勇气和更加科学的精神,不断提高制度性改革的系统作用和整体效能。培养集聚创新人才。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积极鼓励外出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建立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减负降压;不拘一格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能动性,培育发现更多的乡村振兴创新主体,带动形成全社会尊重创新、崇尚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生动局面,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提高行稳致远的法治思维能力。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自觉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关法规的颁布,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和行动指南。做好普法宣传。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的法律体现,要通过多种方式解读法律政策,让广大干部群众准确理解把握法律相关要求。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加强学习培训,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以“乡村振兴、法治先行”为主题,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生动展现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在全社会营造依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强化法规执行。乡村振兴促进法将有效发挥法治对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对农村改革的引领作用、对乡村治理的保障作用、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促进作用。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确保不打折扣、不作变通。强化乡村司法保障,完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措施,畅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配套规章。根据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有关要求,及时制定出台实施性、补充性的配套规章,将法律确定的重要原则和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可考评、可落地的具体制度措施,确保法律制度实用、管用、好用,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落实。

提高防控风险的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要求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住守牢底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更加重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为缺乏劳动能力的脱贫农户和其他低收入农户提供更加可靠的兜底保障;更加重视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互通、多部门参与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大规模返贫。在粮食安全、土地和基本经营制度等重大问题上,不能只算经济账、眼前账,更要算政治账、长远账,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稳住守好“三农”底线。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不仅要求我们不失控、不失守,更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守底的前提下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明显短板,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差距较大。农村人才队伍短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有待巩固,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等等。还有事关乡亲们“幸福指数”的信任信念、宜居宜业、卫生健康、文化教育、资产收入、安全稳定、和美生态、闲暇娱乐、自我实现等指标,都要想到,都要想想还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解决,只有强化问题导向,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手里有招,才能充分激发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发扬斗争精神。对危害党对“三农”工作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各种风险挑战,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失德败德行为,对侵犯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问题,对危害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及质量安全问题,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对影响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人和事,等等,都要作坚决斗争。化解风险,解决问题,既要有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也要善于斗争,讲究斗争的艺术性,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做到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本网独家,转载请联系本网并注明出处)

1581059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