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15810593713

专家观点

何兰生:守正创新 不断提升新时代“三农”舆论引导力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次数:   次

 近日,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何兰生在《中国记者》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守正创新 不断提升新时代“三农”舆论引导力》。敬请关注。

图片1.jpg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亲自擘画部署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农民日报社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强化“三农”舆论引导,不断尝试突破创新,以问题为导向,在多个“三农”热点话题讨论中,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起到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三农”、看待“三农”、对待“三农”的作用,“三农”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2022年以来,《农民日报》“焦点评析”专栏多篇评论作品实现破圈传播。《6元一根“新东方”玉米,农民能赚多少?》《全县静默,庄稼没法静默》《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不能不算后路账》《农民缘何毁菜?勿让“加码”伤农》等都登上微博、头条、百度等多个热搜榜,社会反响热烈,被业界称为“农报评论现象”。农民日报在公共舆论场中的活跃度、知名度大大增强,为建设“三农”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图片2.jpg

 

2022年8月8日,《农民日报》“焦点评析”专栏刊发评论《全县静默,庄稼没法静默》,经农民日报官方微信推送后,阅读量迅速达到10万+。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做好“三农”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心骨、定海针

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媒体传播生态的深邃变革,“三农”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域不断叫响“三农”声音,为“三农”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三农”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心骨、定海针,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壮大主流舆论提供了思想之基、理论之源和实践武器。新征程上,惟有把总书记的思想记在心头,把总书记的要求扛在肩头,把总书记的伟大落在笔头,把总书记的文风学在案头,我们才能不辜负历史和人民,才能为民族复兴和乡村振兴贡献“三农”媒体人的独特力量。

(一)把总书记的思想记在心头做好新时代“三农”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一切新闻舆论及传播工作中坚持党性原则,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农民日报始终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有指示,农民日报一定第一时间有响应,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文章的宣传,更是用足版面、用足平台、用足方式、用足力量。

图片3.jpg

中国农网首页头条

(二)把总书记的要求扛在肩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农民日报作为全国“三农”领域唯一的中央级党报,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扛在肩头,勇担历史使命,坚持“党报姓党”,凸显“农报属农”,着力提升全媒体时代综合竞争力,为党的“三农”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舆论支撑。

(三)把总书记的伟大落在笔头习近平总书记当过农民,曾经和农民一起干过活、吃过苦、流过汗,对农民的艰辛和不易感同身受,对改变农民的命运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冒风雪、踏泥泞,走村入户,与农民群众拉家常、话发展。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群体。作为“三农”党报,我们用心感悟大国领袖的农民情怀,坚持用笔墨镜头记录总书记领航“三农”的伟大成就、阐释总书记一心为农的伟大情操,凝聚为农民服务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把总书记的文风学在案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践行“走转改”提供了生动样板和经典范本。总书记每次讲话或发表文章,都饱含真情,充满真知,洋溢真趣,给我们呈现思想的盛宴、智慧的大餐、科学的洗礼和文章的示范。总书记的文风朴实、平实、举重若轻,展现了文章大家的风范,农民日报社认真学习领悟,并积极运用于新闻采编实践,不断创新改进新闻宣传方式方法,努力讲好中国“三农”故事,以文风创新推进工作创新。

二、新时代“三农”舆论引导离不开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代表了一家媒体的立场与态度。做好“三农”舆论引导,离不开新闻评论,这是由新时代“三农”舆情特点、新闻评论本身特性共同决定的。众所周知,“三农”是社会舆情的关注重点。农业是14亿人的“衣食父母”,农村是中国人的乡愁家园,农民是人口的大多数,“三农”领域任何一点变量都有可能引爆社会情绪。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三农”工作的热度前所未有,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民工权益、动物疫情、自然灾害等屡屡成为热点话题,“三农”在公共舆论场的曝光率明显上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宽带无线、智能手机快速普及,“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都是直播间”,自媒体炒作“三农”话题的兴趣大为增加,网络追逐流量,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社交平台成为“三农”舆情萌发床、催化剂、发酵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总书记这一判断立足于当前舆情复杂的新形势,为舆论引导工作指明了方向。互联网传播犹如一把双刃剑,加速了舆情发酵,但同时也为舆论引导提供了新的空间。新闻评论本就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新闻性与社会性,担负着回应关切、激浊扬清、建言献策、凝聚人心的重要责任。当传统新闻评论与新媒体传播特性融合,就成为主流媒体开展舆论引导的一把“利器”。时效更强。“三农”舆情在网络上发酵迅速、波及广泛,应对速度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影响舆论引导的效果。与调查报道等题材相比,新闻评论采写依赖评论员平时的深耕积累,具备迅速反应、快速成文、即时传播的条件。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观点先人一步,节奏快人一拍,效果就能胜人一筹。靶向精准。舆论引导最理想的状态是“舆情从哪儿来,应对就回哪儿去”。新闻评论尤其是针对热点话题的时评,因其轻量化、贴近性,可直接在各渠道平台进行微话题、短视频等产品转化,实现分众化传播,大大提高了观点在特定渠道、平台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息纷止争。互联网空间不缺短平快的流量,不缺众说纷纭的观点输出,缺的是有价值、有思想的内容,缺的是众声喧哗、莫衷一是时的权威发声。主流媒体评论发声重在专业、权威,在纷繁复杂中发挥“坐标系”的关键作用,始终是互联网时代大部分受众最信赖的信息源。可见,无论媒体传播格局、传播方式如何演变,新闻评论始终是巩固主流媒体传统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提高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的有效抓手。作为“三农”领域唯一一家中央级党报,农民日报有责任有义务第一时间对社会上的“三农”热点问题进行回应,努力把舆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三、优秀新闻评论必备“四度”

观察农民日报社近期实现破圈传播的评论作品,可以看到,优秀的新闻评论报道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至少应具备“四个维度”。

(一)政治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农民日报是党报,党报姓党,讲政治是第一位的。农民日报的报道必须站在中央“三农”党报的高度看问题、想问题,彰显中央主流媒体的政治担当。具体到评论写作,要确保观点符合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紧紧围绕“三农”中心工作,始终契合主流价值。比如,《斯里兰卡破产,根子是农业破产》这篇评论,明确指出斯里兰卡破产的根源是农业破产,粮食产业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是主因。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分析原因上,只能说做到了分析深刻,还达不到政治高度。文章通过农业破产导致国家破产发出警示,用反面例子说明我国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重要意义,在阐述粮食安全政策重要性的同时,达到了党报评论文章应有的政治高度。

图片4.jpg

2022年7月15日,《农民日报》“焦点评析”专栏刊发评论《斯里兰卡破产,根子是农业破产》,通过斯里兰卡农业破产导致国家破产发出警示,阐述我国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重要意义 。

(二)专业深度新闻宣传工作,特别是“三农”舆论引导工作特别讲究专业性。农民日报“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深耕“三农”报道数十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拥有一大批专家型编辑记者。今年夏收期间,收割青麦做青贮饲料的短视频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农民日报》刊发了《收割青麦不应该,夏粮颗粒要归仓》这篇评论,提出如何统筹推进保障粮食安全与确保农民增收的实质问题,透过现象直击事物本质,充分展现了农民日报的“三农”专业性。专业深度还包括新闻专业性,这就要求评论员应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语言表述必须客观准确。比如,评论中常见的“扎实推进”“加快推进”“稳妥推进”“审慎推进”等词汇,看起来意思差不多,但实际含义有区别,在遣词造句中应力求精准规范,切忌大差不差。

(三)新闻锐度评论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观点要有锐度,才能达到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效果。2022年8月18日,《农民日报》在一版刊发焦点评析《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不能不算后路账》,对当时多地县城相继发布针对农民的优惠买房政策的现象展开分析,文章尖锐地指出:“要有更统筹的城乡一体化的通盘考虑,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可‘城市生病、农村吃药’。”“让农民两头得利有什么不好?”“‘二选一’的选择题,城市居民不需要做,农民也不应该面对。”这些金句,朴实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大大提升了表达的锐度。可以说,没有锐度的评论文章,如同隔靴搔痒,触不到问题实质,难以产生实际效果。

(四)民本温度优秀的评论作品不仅要针砭时弊、立意高远,更要有民本温度,有悲天悯人之心。这种悲悯之心,是对世间万物都相亲相怜,对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体会到他们的不易和艰辛。具体到农民日报,就是要有农民情怀,要充分认识到农民的贡献,体悟农民的辛苦和不易,恪守“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的办报价值观。《“悯农”,更要尊农爱农护农》一文,从高温烈日下农民汗流浃背收割稻谷的画面说起,充分肯定网友“致敬农人”的心情,更进一步指出回馈农民的奉献付出,要真真切切尊农爱农护农,多为农民谋利益,让农民享受更好福祉。这样的文章牢牢站稳农民立场,接地气又有温度,既与农民共情又能激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四、创作优秀新闻评论要有“四情”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三农”舆论引导工作任务重、挑战大,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如何进一步扩大破圈能力,将更多优质内容推向互联网空间,让更多读者通过一件件优秀评论作品正确认识我国“三农”发展?落实到方法论层面,需要把握好“四情”。

(一)吃透上情“三农”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只有吃透上情,才能在认识看待“三农”问题时心中有数,应对“三农”舆情时手下有度,才能把握好议题设置的时机、技巧、方法,主动、正确、科学地引导社会舆论走向。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特别是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领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三农”新闻舆论工作中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业务,作为编辑记者学习工作、成长历练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重要课题。近年来,农民日报社开设“三农学习谈”言论栏目,策划推出多款全媒体学“习”产品,精心组织“学习《之江新语》主题征文演讲比赛”,鼓励编辑记者熟读、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潜移默化中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自身知识体系、内化于心,并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外化于行,融会贯通运用到评论写作、新闻报道中。

(二)悟深农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具体到“三农”新闻工作者,就要悟深农情,即深悟农业的情况、农村的情况、农民的情况,持续深耕“三农”行业产业,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三农”。一提起农业,社会上不少人还是一种老眼光,认为现在大部分农业生产还是手工式劳作。其实不然,我国农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并涌现出大量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科技驱动作用日益增强。当然,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中国农业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必须探索基于自身条件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三农”新闻工作者应及时掌握农业发展动态,多走基层、扑到一线,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宣传报道。农村的情况也与以往不同。现在的农村可以用“386199”一组数字概括,妇女、儿童、老人是农村留守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村庄空心化比较严重,农村阶层主体多元、利益关系复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交叠存在着老问题和新情况。“三农”新闻工作者要全面系统看待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问题,探寻解决之道。农民何人?“农民就是种地的”。这样的回答已不合时宜,因为经过40多年的发展,农村涌现出“三新”人群,即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农民、进城务工的新农工、服务“三农”的新农干。他们熟悉新鲜事物,价值观念多元,权利意识也比较强。农民日报是服务农民的媒体,我们应把握新时代农民群体的特征,持续关注新时代农民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站在农民立场看问题、想问题、做文章。

(三)厚植情怀一方面,要厚植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农民日报是党报,农民日报的工作说到底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作为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参与者、同行者、见证者,“三农”新闻工作者要扛起历史责任。既要讲好中国故事,理直气壮地讲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也要守正创新讲好“三农”故事,切实发挥好农民日报在“三农”新闻宣传领域的主力军、“挑大梁”作用,不断壮大主流舆论;更要针对当前关于乡村振兴的一些不利言论、负面声音,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发声、勇于亮剑,牢牢守住“三农”意识形态主阵地。另一方面,要涵养农民情怀。农民日报诞生于感激农民、服务农民的朴素情感之中,恪守农民情怀是农民日报的“胎记”,是与生俱来的基因。涵养农民情怀,要充分认识到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农民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为农民鼓与呼,在全社会营造起重农、强农、惠农、富农的浓厚舆论氛围。日常采访实践中,还要以农为师,保持一颗平等谦卑的心,虚心向农民请教,不仅要学习他们源自于乡土的知识,还要学习他们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生存智慧。只有发自内心地尊敬农民、关心农民、呵护农民,心里时刻装着农民,才能说出农民的话,写到农民心坎里。比如《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不能不算后路账》一文,作者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直指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也要给农民留足村里的土地权益、集体收益分配权益等后路,更要为农民解决好进城后的就业收入问题,引发网友跟评:“良心媒体、良心报道。”

(四)把准社会情绪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海量传播,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算法的演进,使得信息传播更加集中高效,也让信息传播更具情绪特征,这种特征在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传播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社会情绪具有两面性,抓住用好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几何式传播,达到破圈效果,用不好就容易产生负面舆情,甚至演化为激烈冲突。图片5.jpg图片6.jpg图片7.jpg

 (来源:农民日报)

15810593713